|
竹料墟开墟于清代,随着时代的发展,渐成为当地的政治、文化、商贸中心。随着水陆交通的发展,竹料墟一度变得兴旺,特别是近年来附近人和镇空港门户的建设以及地铁人和站的开通,间接促进了竹料地区的发展,未来地铁14号线竹料站的开通,或将为古老墟市带来变革。
两千多年来始终是竹料地区的中心
从市区驱车沿广从公路一路向北,经永平街、太和镇,便进入了竹料地区。从广从公路的竹料路口转入竹料大道,正是旧时的竹料墟。因为这个墟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,1987年竹料曾经独立设镇,以墟名为镇命名,叫做竹料镇,2004年6月,竹料镇并入钟落潭镇。
竹料墟距市中心26公里,区域地形东西长而南北窄。从《竹料镇志》查阅到,竹料镇曾经有竹一、红旗、寮采等22条行政村。据悉,竹料墟旺盛时候,除了是辖区内的22条行政村的贸易中心,还借助水路之便,吸引了周边群众到此交易。
据记载,秦始皇设立番禺县后,竹料地区属番禺县治。两千多年来,竹料地区历经多次行政规划变动,但这个地区的中心始终都是竹料墟。
竹料墟的原名叫做公正墟,大约建于明清之间。这里地处流溪河边,水路交通方便。原本墟内只有一些小食品商店,主要是为了方便过往商客,没有其它固定的摊档。到了清朝后期,附近一些乡村的群众自发到此设立商铺,人气渐旺,接着开设农产品加工作坊。这些商铺和作坊大多集中在流溪河东南岸,由于经贸交往频繁,各类商铺也逐渐多了起来。人们都将剩余的农产品拿到此地交易,借助流溪河的水运,外地货物也在此交易,逐渐形成了小集市。
嘉庆六年,竹料墟兴建了一间同升社学,后来社学被用作衙署办公地方,竹料墟遂成政治中心。民国七年(1928年),随着沙和公路、番从公路的开通,竹料墟除了水路之外,又增加了陆路交通,墟内沿线增建了许多商铺。据记载,当时的商铺曾经有50多间,当铺一间,总建筑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。据当地老人回忆,民国时期的竹料墟建筑主要以砖瓦房为主,墟场有东西走向两条直街加一条横街,各方面都比较简陋。
曾经是广从地区蔬菜水果集散地
竹料地区是我区重要的水稻、花生、荔枝、肉猪产区,农业名产品有米岗荔枝、安平庄花生、竹料马蹄、龙塘萝卜和蕃薯。20世纪90年代,发展了蔬菜、水果生产,引进了肉鸡生产技术,当地养鸡业发展快,规模大,出现大批养鸡专业户和家庭养鸡场。改革开放后,竹料地区商业得到振兴,在竹料路与广从路交汇处,开辟了大的农贸市场,广从地区的蔬菜水果都在此集散,购销两旺。
解放前竹料地区面积大,为了贸易方便,曾经设有良田、中和、大吉、陈洞等小型墟市,解放后,这些小墟市废止了墟期,辖区内贸易全部都集中在竹料墟,竹料墟逐渐成为整个地区的贸易集市。
1982年,竹料镇对墟场进行规划建设。据记载,当时拆掉旧建筑229间,新建农贸市场,拓宽竹料大道,时代发展为竹料墟注入了新活力。1989年,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,竹料镇政府办公大楼在竹料大街流溪河边建起,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。接着,沿着竹料大道,商铺与高楼林立,竹料粮所、银行、医院、戏院、工厂、邮政、学校等建筑建了起来,古老的墟市迎来了新的发展。
近年来,随着交通的发达以及小型商店的发展,竹料地区群众的买卖交易不再局限在竹料墟,一些日常用品在家门口的士多店就可以买得到,竹料墟逐渐零落。尽管这样,竹料墟依然是当地最繁华的地方。地铁开通或为竹料插上飞速发展的翅膀
改革开放至今近40年,竹料地区现代化气息日渐浓郁,这一切的变化都体现在竹料墟上。记者沿着宽阔的竹料大道一路走访发现,这条大道将竹料墟分成南北两部分,一街之隔,两个世界。北边的新胜街清冷,这里保留了许多20世纪80年代的瓦房商铺,经营的是竹筐、扁担、箩筐、竹篮、猪笼等农家用品以及手工棉被等传统商品。“虽然生意很淡,但是街坊还是有这种需求。”卖竹编制品的档主说。而对面的红阳街人声熙攘,一片兴旺,新款服饰、音像制品、电子产品等商品在这里都可以买得到。在这座旧传统与新时代特征结合的墟市,外来人口越来越多,物业出租也越来越旺,当地人隐隐感觉到一种变革的潜力。
这种变革其实就是交通发展带来的。2010年,地铁3号线北延线开通,尽管没有经过竹料,但是竹料地区借助附近的人和站,使得出行更方便,带动了地区的发展,一些企业也开始来到竹料寻求发展契机。
“这里骑摩托车去人和很近,将摩托车放在地铁口,便可搭地铁去市区。” 竹二村村民冯先生表示,近年来,白云机场落户人和,空港门户的建设以及地铁人和站的开通,都为比邻的竹料发展起到推动作用。更让他开心的是地铁14号线的建设,“届时竹料有一个站点,竹料的变化会更加大。”冯先生对竹料的未来充满期待。本文转自【钟落潭在线】
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x
|